第128章 英主初兴揽贤才,吕氏暗谋起嫉恨
朱雄英眉头微蹙,目光中透出一丝锐利。本文搜:晋江文学城 jinjiangwxc.com 免费阅读
他接过小兰手中的莲子羹,温和地说道:“多谢你,小兰。你去休息吧,我也该休息了。”小兰轻声应诺,退了下去。
朱雄英关上房门,轻叹一口气。
书房内,烛光摇曳,映照出他坚毅的侧脸。
他缓缓走到书桌前,轻轻放下手中的佩剑,坐在椅子上,捧起碗中的莲子羹,一口口细细品尝。
莲子羹的馨香在书房中弥漫,温热的汤水滑过喉咙,带给他一丝温馨。
然而,朱雄英的心思并未因此放松。
他脑海中浮现出小兰提到的流言蜚语,眉头逐渐深锁。
他知道,这些流言背后必然有着暗流涌动。
他拿起桌上的笔,铺开宣纸,开始认真书写。
笔墨在宣纸上流转,字迹遒劲有力,每一笔都透露出他坚定的意志。
写完一封信,朱雄英将信封好,交给了守门的侍卫,嘱咐道:“即刻送往徐达府上。”侍卫领命而去,朱雄英继续忙碌,整理着一摞摞的文书和奏折。
屋外的夜风轻拂,透过半开的窗户,带来一丝清凉。
朱雄英处理完最后一份文书,抬起头,深吸一口气,心中暗自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。
他深知,要在这复杂的皇室内站稳脚跟,不仅需要过人的智慧和勇气,更需要强有力的盟友和支持者。
于是,他决定开始招揽有才华的读书人和谋士,组建自己的幕僚班子。
这些人才将是他在未来政治斗争中的重要助力。
朱雄英走出书房,来到院中的月光下,闭目沉思。
他心中满是壮志,眼前仿佛己经看到未来的光明前景。
然而,背后的阴影也随着月光的拉长,逐渐清晰。
他知道,吕氏一族的阴谋不会就此罢休,但他的心中更加坚定了与之对抗的决心。
“殿下,陛下驾临。”院子外传来侍卫的声音,打断了朱雄英的思绪。
他睁开双眼,眸中光芒闪烁,迅速整理好仪容,迎向门口。
“儿臣参见父皇。”朱雄英单膝跪地,恭敬地行礼。
朱元璋缓步走进,目光在朱雄英身上停留片刻,随即缓缓笑道:“起来吧,今晚朕来看看你在这里的生活如何。”
朱雄英起身,心中一阵暖流涌现。
父皇的到来,不仅是对他的一次关心,更是对他未来的支持和期望。
他暗暗握紧拳头,心中坚定道:“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望。”
朱元璋环视西周,点头道:“这里似乎井井有条,你做得不错。”朱雄英微微一笑,回答道:“儿臣不敢辜负父皇的厚爱,定会更加努力,不辱使命。”
朱元璋轻轻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,”说罢,他转身向内室走去,朱雄英紧随其后,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。
朱雄英每日清晨,必先沐浴更衣,随后前往朱元璋的寝宫请安。
他步履轻盈,穿过雕梁画栋的宫道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。
他知道,每一天的开始,都必须先得到这位大明开国皇帝的认可与教诲。
朱元璋通常己在书房中批阅奏章,笔尖在纸上发出细微的沙沙声。
当朱雄英推门而入时,他会抬起头,目光如炬,扫过朱雄英的脸庞。
朱雄英恭敬地行礼,姿态谦卑,眼中却闪烁着求知的渴望。
“皇爷爷,孙儿今日又有一事不明,想请教您。”朱雄英的声音清朗,带着少年人的朝气,但语气却极其诚恳。
他会将自己研读的治国典籍中的疑惑,以及对时局的看法,毫无保留地向朱元璋请教。
朱元璋起初只是例行公事般地回应,但随着日子推移,他发现朱雄英并非空有虚名。
他对朝政的见解独到,提出的问题也往往能触及根本。
朱元璋开始认真对待这位皇孙,不仅耐心解答他的疑惑,还会分享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治国经验。
“治国如烹小鲜,不可操之过急,需循序渐进。”朱元璋的声音低沉有力,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无上的智慧。
他会手执竹简,仔细地为朱雄英讲解,有时还会拿出地图,指点江山。
朱雄英则聚精会神地聆听,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。
他的目光专注,仿佛要把朱元璋所说的一切都刻在脑海中。
他会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,与朱元璋展开深入的探讨。
这样的交流,不仅让朱元璋感到欣慰,也让朱雄英的治国理念日渐成熟。
朱元璋看着朱雄英日渐沉稳的举止和越发深刻的见解,心中充满了欣慰。
他感受到了朱雄英求贤若渴的渴望,看到了他身上那股蓬勃的朝气。
他意识到,这位皇孙不仅有着超凡的武力,更有着一颗忧国忧民的仁心。
他开始更加重视对朱雄英的培养,不仅亲自教导他治国之道,还安排他接触朝廷要员,让其参与处理一些政务。
黄昏时分,夕阳的余晖洒在皇宫的琉璃瓦上,泛着金色的光泽。
朱雄英结束了一天的学习,正要退出书房时,朱元璋突然开口道:“雄英,你觉得朕今日所讲,可有不妥之处?”
朱雄英闻言,转身再次面向朱元璋,眼神坚定,语气却带着几分试探:“皇爷爷,孙儿有一事不明,倘若日后……”他稍稍停顿,目光中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光芒,“倘若日后,朝中出现奸佞……”
朱雄英的才华如破土春笋般,在朝堂之上崭露头角。
他不仅能精准把握朱元璋的治国理念,还能提出独到的见解,每每令老臣们眼前一亮。
朝堂之上,他侃侃而谈,言辞犀利而又条理清晰,仿佛胸中自有乾坤。
朱雄英的自信沉稳,让原本对皇太孙心存疑虑的朝臣们,也逐渐对其刮目相看。
他的威望,如同初升的旭日,冉冉上升。
而另一边,后宫之中,吕氏的寝宫却笼罩着一层阴霾。
得知朱雄英和常氏搬入皇太孙府的消息,吕氏的眼中如同淬了毒一般。
她意识到,自己与太子妃之位的距离,正随着朱雄英的日益得势而渐行渐远。
寝殿的角落里,雕花铜镜映照出她扭曲的面容,烛火在她脸上跳跃,投下忽明忽暗的阴影。
她紧紧攥着手中的丝帕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。
“凭什么?凭什么他朱雄英就能如此顺风顺水?”吕氏的声音低沉而沙哑,如同夜枭的哀鸣。
她纤细的手指紧紧抓住面前的紫檀木桌,指甲几乎要嵌入木头里。
她缓缓起身,步履蹒跚地走到窗前,透过窗格,她能看到远处巍峨的宫殿。
那里,是朱雄英和常氏的新居,也是她通往权力之路上的巨大障碍。
吕氏的眼中,妒火如同毒蛇般蔓延开来,在心中盘踞,疯狂地吞噬着她的理智。
她觉得自己被命运无情地抛弃,被这不公的世道愚弄。
她低头冷笑,声音里充满了怨毒:“既然如此,就休怪我心狠手辣了。”她的手指轻轻抚过桌上的银制小刀,刀锋在烛光下反射出森冷的寒光。
她轻轻地用刀划破了自己的指尖,一滴鲜红的血珠滴落在木桌上,宛如一颗罪恶的种子。
寝宫内,气氛骤然阴森起来。
她开始在心中盘算着,如何才能将朱雄英彻底铲除,如何才能让常氏也尝到自己所受的屈辱。
她眼中的阴鸷,如同潜伏在暗夜中的猛兽,伺机而动。
她的一举一动都变得小心翼翼,像一个阴谋家在暗中编织着一张巨大的罗网。
“来人!”她突然扬声喊道,声音打破了寝宫的寂静。
门外,一个黑影应声而入,跪在地上,头也不敢抬。
“去,把嬷嬷叫来。”吕氏的嘴角,勾起一个诡异的弧度。